坪石公共運輸交匯處

坪石公共運輸交匯處Ping Shek Public Transport Interchange城巴地點代號PIS,港巴地點代號為PST),位於九龍觀塘區[註 1]牛池灣清水灣道8號「清水灣道8號」基座地下及一樓,SODA Mall對面,於2006年啟用,屬新九龍內地段第6179號範圍,毗鄰坪石邨鑽石樓,玉石樓及金石樓,距港鐵彩虹站A1及A2(地面)與A2出口僅數步之遙,市民亦可經A3出口(匯八坊商場B2層)沿扶手電梯前往。

公共運輸交匯處設有兩層:

▪︎地下為專營巴士站(牛池灣轉車站-彩虹站)(Ngau Chi Wan BBI - Choi Hung Station)及轉營巴士總站(坪石總站)(Ping Shek Bus Terminal),以及位於坪石里的的士站,共設有5條車道。牛池灣轉車站-彩虹站與坪石總站並不相通,前往牛池灣轉車站-彩虹站的3條車道須經清水灣道西行前往,前往坪石總站其餘的兩條車2道須由觀塘道經坪石里前往,而兩者共用同一位於公共運輸交匯處西北方,通往清水灣道西行的出口。

▪︎一樓主要為專線小巴總站及的士站,共設4條車道,以及位於專線小巴總站後方的泊車轉乘公眾停車場出入口,只限長度少於7米、高度少於3.5米及重量少於5.5公噸的車輛使用。須經清水灣道西行快線天橋前往。至於離開總站方面,可經位於平台的迴旋處向左轉往清水灣道西行及向右轉往清水灣道東行方向。

歷史

坪石總站歷史上可分為三代,露天總站時代,路邊泊街時代以及坪石公共運輸交通交匯處時代,以下詳細介紹坪石總站各代的歷史:

第一代坪石總站(1971年4月25手-2001年11月10日)

坪石公共運輸交通交匯處前身為位於坪石邨東北方的一個露天總站,名為坪石總站,於1971年4月25日隨坪石邨落成而啟用。首條使用總站的路線為九巴9A線,來往坪石及旺角。坪石邨,是前屋宇建設委員會策劃的第九個房屋計劃,專為中低收入人士而設,可容29,000人居住[1]。該地在四、五十年代是坪石及白屋仔寮屋區原址[2],因而得名。 而港督戴麟趾爵士(Sir David Trench)於總站啟用第二日主持揭幕坪石邨。

坪石總站當年耗資12萬元建成。初屬傳統的平行式單排車站月台設計,佔地約三萬平方呎,設三條與清水灣道呈45度角的斜向車坑,可容納10輛巴士。[3][4]初期使用坪石總站的路線為9A線,於1971至1974年間使用。1974年10月14日9A改編號為10,繼續使用本總站直至1978年延長路線至彩雲。期後1975年2月1日過海隧巴111線開辦,來往坪石至急庇利街。九巴9號線亦於1978年因10號線延長至彩雲而由彩虹延長至本站。

後來,當局將坪石總站改建為五組候車月台暨停車處,皆與清水灣道平行,仍為露天總站。一如現時的坪石公共運輸交匯處地面車站,當時的坪石巴士總站亦分為兩部分,巴士須分別由清水灣道及坪石里駛入總站內不同部分。運輸署其後於1979年10月12日刊憲將此站劃為禁區,並賦予「彩虹站巴士總站」(Choi Hung Station Bus Terminus)命名。[5]

地鐵通車前夕[註 2],港巴於1979年9月開辦新路線24M,循環來往彩雲及坪石總站,坪石邨總站名稱卻採用與既有路線不同的「彩虹地鐵站」,以突顯巴士路線接駁地鐵的功能;另一條接駁地鐵彩虹站路線26M在1983年1月投入服務時,亦沿用該站名。坪石巴士總站位處彩虹站上蓋,加上位處往返西貢市中心,四順,秀茂坪,清水灣,將軍澳等地的主要道路清水灣道,佔盡地利,令坪石總站多年來肩負著中轉站的重任。

第二代坪石總站(2001年11月11日-2006年3月17日)

自70年代尾至80年代初期,牛池灣及茶寮坳一帶有大量公屋落成,如彩雲及順利邨,帶挈此站有越來越多巴士及小巴路線進駐。而坪石總站只是一個只有五組月台的總站,因此開始不敷應用,長長進入本總站的車龍往往是引致清水灣道交通擠塞的元兇,因此有第三代坪石總站的衍生。九十年代中期,運輸署建議在第一代坪石總站原址興建雙層交通交匯處。地下一樓為大型巴士總站,二樓則供計程車、小型巴士等公共交通使用,並提供其他交通接駁設施。該交匯處亦連接港鐵站及清水灣道。 當時預計1996年11月開工,2000年10月完工。 另一方面,港鐵公司計劃在毗鄰彩虹站的坪石巴士總站用地興建一座29層樓高的商業大廈,設有辦公室及商場。 擬建的公共交通交匯處及連接清水灣道的通道已委託港鐵公司設計及建造,並與樓宇發展工程一併進行,預計造價為港幣6,180萬元[7]。   後來,地鐵修改了彩虹站的開發規劃,29層商業大樓被40層住宅大樓取代。

清水灣道8號與泊車轉乘

地鐵公司上市後首個推出的「彩虹站泊車轉乘公共交通工具物業發展項目」,於2000年下旬招標,翌年1月3日截止遞交意向書,市場反應不俗,各大地產商均已遞交意向書[8]。彩虹站上蓋地皮面積為34984呎,地積比為9.65倍。可建總樓面約337688萬平方呎,其中25833平方呎為商場樓面,184398平方呎為住宅樓面。該地皮只可興建一幢樓高五十多層住宅大廈,發展商須同時建造兩層公共運輸交匯處與連接清水灣道的斜道,以及一個八層高停車場,提供450個公眾泊車位,設有泊車轉乘設施,是政府自1998年在上水站推行「泊車轉乘試驗計劃」以來,首個設在九龍市區的同類型停車場。地鐵當時正就該項目的補地價與政府商討,料最快於月底知曉。

彩虹站上蓋項目最終由建築商俊和集團以冷門姿態奪得發展權,估計投資額逾八億元[9][10]。為配合上蓋建築工程,坪石巴士總站於2001年11月12日關閉;在11月11日至2006年3月17日工程期間,9號與111兩線遷至屋邨通道金石樓對開的第二代坪石總站,其餘專營巴士路線則於清水灣道增設臨時巴士站[11],小巴站則移前到清水灣道鑽石樓對出路邊,2002年3月3日上午十時起更撤銷清水灣道東行「聖若瑟安老院」站,相關路線改停前方「彩雲聖若瑟小學」或龍翔道「牛池灣村」分站。

第三代坪石總站(2006-現在)

地鐵與俊和斥資七千萬元建造的「彩虹泊車轉乘公眾停車場」(Choi Hung Park & Ride Public Carpark),率先於2006年3月11日啟用。為鼓勵駕駛者在此泊車並轉乘地鐵,若在指定時間停泊車輛後轉乘鐵路前往目的地,可獲半價泊車優惠。停車場座落二至九樓(不設四樓),地面及一樓平台為坪石公共運輸交匯處,單是交匯處的造價已逾一億二千萬元。運輸署於3月6日表示,暫未決定交匯處啟用日期。[12][13]

結果數天後,坪石公共運輸交匯處一樓平台及地下分別於3月10日[14]和3月17日[15]刊憲使用,位於地下的巴士總站、巴士站及的士站於3月18日上午十時開始投入運作[16]。地下巴士總站與中途站分為露天與室內兩部分,露天部分是過海隧巴111線的總站,由觀塘道經坪石邨通道駛入;途經巴士中途站路線則使用室內部分,從清水灣道駛入,兩者使用同一出口離開總站。

五個月後,位於一樓平台交匯處的專綫小巴總站在8月13日上午十時啟用[17][18]。為方便乘客及車務運作,2011年7月17日起位於一樓的54S和83M線小巴站對調,自此54系列和83系列小巴路線各獨享一條車坑。[19]


發佈留言

較新的 較舊

Popular Items

港巴39X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