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研究

水污染簡介

水污染是指水質因物理、生物或化學變化而影響生物生存或用途,常由人類活動造成。

水污染定義

水污染定義

水污染是指水體受到物理、生物或化學改變,導致水資源品質下降,威脅人類健康與生態系統。污染多源自人為活動,如工業排放、農業逕流、污水排放等。

污染來源分類

污染源依是否具排放位置可分為點源與非點源污染。點源污染如工廠排放口與污水管,具備固定位置,易於監察與處理;非點源污染則來源分散、不可預測,例如農地逕流與大氣沉降。

污染來源與控制方法

市政排放

含有大量有機物與病原體,可透過下水道系統與污水處理設施進行控制。

工業排放

  • 性質多樣,小型工廠可直接申請排放許可,大型工廠需設置處理設施

農業污染

  • 肥料與農藥透過地表逕流進入水體
  • 控制方式:有機耕作、建築逕流溝渠與梯田

畜牧污染

  • 動物糞尿進入水體,造成優養化
  • 控制方式:設置儲糞池、堆肥系統或木屑床

雨水逕流

  • 城市地面污染物隨雨水進入水體
  • 控制方式:街道清掃、滯水區、法規執行

工地逕流

  • 施工區域化學物質與建材進入水體
  • 控制方式:臨時排水系統、車輛清洗、噴水降塵

意外排放

  • 如化學品洩漏或環境災難
  • 控制方式:風險評估、應變計畫與演練

污染物的命運與氧氣消耗

天然污染物

  • 小量 → 可被自然稀釋與分解
  • 大量 → 超出水體負荷,造成污染效應如優養化、酸化

溶氧消耗與補充

  • 消耗來源:有機物分解(BOD)、硝化作用(NOD)、生物呼吸
  • 補充來源:大氣再充氧、光合作用、人工曝氣

氧氣消耗曲線分區

區域DO濃度特徵
分解區下降至2 mg/L敏感物種消失,耐污生物增多
腐敗區< 2 mg/L僅存蠕蟲、蚊幼等高度耐污物種
恢復區回升至 5–10 mg/L部分耐污生物恢復,敏感物種尚未出現
清潔區穩定敏感與耐污物種共存,生物多樣性高

優養化作用

自然 vs 人為優養化

  • 自然優養化:水體養分漸增,是一種緩慢的「老化」過程。
  • 人為優養化:污水與農業逕流導入水體,加速藻類與水草生長。

人為優養化過程

自然水體隨時間慢慢富含養分,稱為自然優養化。而當都市污水、農業肥料與畜牧排泄物等人為養分大量排入水體時,會引發藻類爆發、水草蔓生、溶氧下降等問題,形成人為優養化。

其過程包括:有機物與洗潔劑進入水體 → 分解產生氮與磷 → 藻類與水草大量生長 → 陽光與溶氧受阻 → 死亡藻類加劇分解 → 水質惡化。常見現象為紅潮(Algal Bloom),特定藻類快速增殖影響視覺與生態。

典型現象:紅潮(Algal Bloom)

  • 藻類如腰鞭毛蟲、硅藻等快速增殖
  • 促因:養分、溫度、鹽度、光照

有害藻類現象(Harmful Algal Bloom, HAB)

部分藻類會釋出毒素,經由食物鏈累積至人類體內。常見中毒包括麻痺性貝毒(PSP)、雪茄毒(CFP)、下痢性貝毒(DSP)等。嬰兒若飲用含高硝酸鹽水可能引發藍嬰症(Methemoglobinemia)。

控制優養化方法

控制方式包括使用無磷清潔劑、提升污水處理能力、有機農耕、逕流引導、建設儲糞池與堆肥設施;水體可疏浚底泥、投加黏土沉降藻類或應用生物方式抑制藻類生長。

油污染(Oil Spill)

原油外洩對海洋生態具高度破壞性,常由船隻事故、燃料洩漏或鑽油作業造成。受害最重的地形包括紅樹林、鹽沼與珊瑚礁。原油進入水體後會發生蒸發、分解、氧化與沉降等變化。

油污染處理方法

方法優點限制
化學分散迅速分散原油僅適用新污染、可能引發毒性
吸附沉降降低海鳥與魚類接觸污染海底沉積物
物理圍堵回收適合風平浪靜水域設備需求高、效率低
控制燃燒快速清除油層產生空氣污染

湖泊酸化(Lake Acidification)

酸雨由 SO₂ 與 NOₓ 與水反應形成硫酸與硝酸。進入湖泊後可改變 pH 值,導致魚類死亡、重金屬溶出、分解者減少、生態系統失衡。湖泊分為鹼湖、過渡湖與酸湖,依 pH 與緩衝能力劃分。

海洋酸化(Ocean Acidification)

人類活動釋放的 CO₂ 被海洋吸收,導致 pH 降低。鈣化生物如珊瑚、貝類與浮游生物受到影響,結構溶解風險上升,進一步破壞海洋食物鏈。

控制方式

  • 節能、替代能源
  • 廢氣催化裝置
  • 湖體石灰化處理

水傳疾病(Waterborne Diseases)

發展中國家因缺乏衛生設施與乾淨水源,導致傷寒、霍亂、小兒麻痺、肝炎與瘧疾等疾病盛行。疾病可經水或水中昆蟲傳播,造成嬰幼兒死亡率提高。

疾病防控措施

包括建設污水處理系統、提供淨水設施、氯化消毒、限制畜牧廢水排放與進行蚊蟲防治,提升社區衛生教育以減少感染。

熱污染(Thermal Pollution)

工廠或核電廠冷卻水直接排入水體,會升高水溫、降低溶氧,導致魚類與水生物死亡。應採用冷卻塔或冷卻池排熱再排水,以保護水體穩定。

其他污染類型

包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如 DDT、PCB)、重金屬污染(如鉛、汞)、放射性物質、海灘垃圾與沉積物污染。這些物質具高毒性、生物累積性與環境殘留性,難以清除。

來源:Nathanson (2003)、Cunningham (2010),圖片取自網路教學用途。

發佈留言

較新的 較舊

Popular Items

港巴49線

SODA MALL

曉暉花園